山东博物馆著名文物 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有哪些 山东博物馆十大国宝

山东省博物馆成立于1954年,1992年10月新馆落成开发,2006年再次扩建,2010年更名为山东博物馆,开启了文博事业的新篇章。山东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,文物藏品大多为山东地区出土与传世的珍品,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。截至2019年末,馆藏品有14.4万件/套,其中珍贵文物约4.9万件/套。下文买购网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下山东博物馆十大国宝,有亚醜钺、蛋壳黑陶杯、颂簋、红陶兽形壶、鲁荒王九旒冕、西汉兵法竹简等,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。

1、亚醜钺

亚醜钺,又称亚丑钺,商代青铜钺,1965年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,现藏山东省博物馆。亚丑钺通长32.7厘米,刃宽34.5厘米,为方内,双穿,两肩有棱,器身透雕人面纹,人面五官微突出,双目圆睁,嘴角上扬,口中露出城墙垛口似的牙齿,极富威严。因其口部两侧对称地铭有“亚醜”二字,故得名“亚醜钺”,是薄姑氏部族古老文明的珍贵遗留,青铜器中的瑰宝,也是殷商末期青铜钺的典型代表。亚丑钺出土于1号大墓的墓道内,与其同时出土的还有另外一件大钺,与亚丑钺形制基本相同,由于这两件钺从造型到体量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,出土后不久,第二件即被调往北京,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,亚丑钺则留在了山东博物馆,成为了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。

2、蛋壳黑陶杯

蛋壳黑陶杯,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陶器,1960年山东省潍坊市姚官庄遗址出土,国宝级文物,现藏于山东博物馆。蛋壳黑陶杯通高17厘米、口径11.7厘米,整器为两部分套合,杯身作宽沿,直壁圜底,下承圆筒状且两端外侈的杯柄,上饰平行凹弦纹数周。此杯制作工艺复杂,器型规整匀称,薄脆如蛋壳,保存完整,实属罕见,是山东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,也是典型龙山文化的特征性器物,代表了中国远古时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,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,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“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”。

3、颂簋

颂簋,西周时期的盛食器,原刘喜海的旧藏,现藏于山东博物馆,为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。此器通高30.1厘米,口径24.2厘米,重13.2千克,圆盖圆腹,子母口,盖顶部有圆形捉手;双耳作兽首形,有珥;口沿上下各饰一周窃曲纹,器腹与盖的上部饰瓦纹,圈足饰垂鳞纹。器身和盖上均铸有铭文,盖器铭文相同,为对铭,均为15行152字,记录了“颂”受天子册命的过程。此器造型庄重,铸工精良,纹饰瑰丽,铭文秀美,与颂壶、颂鼎并称“三颂”,是西周时期的重要铜器,也是山东博物馆现存铭文字最多的西周青铜器,更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重要的文字资料。

4、红陶兽形壶

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有哪些?在买购网小编看来,红陶兽形壶绝对榜上有名。红陶兽形壶,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陶器,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,国宝级文物,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。红陶兽形壶高21.6厘米,夹砂红陶,通体磨光,遍施红色陶衣,光润亮泽。器型呈猪形,圆面耸耳,拱鼻,张口,耳穿小孔,四肢粗壮,短尾上翘,背装弧形提手,尾根部一筒形注水口,嘴可往外倒水,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积,四足立起可供加热,使用方便。此壶造型生动自然,仿生陶器的红陶兽形器,在新石器时代发现的陶器中较为罕见,集实用与艺术于一身,不仅是五千年前难得的一件艺术珍品,也是山东大汶口文化独特的代表器物。

5、鲁荒王九旒冕

鲁荒王九旒冕,1971年山东省济宁市邹县(今邹城市)尚寨村明鲁荒王朱檀墓出土,现藏于山东博物馆,为山东博物馆国宝级文物。旒冕,是帝王的礼帽,只有皇帝、太子、封王才能佩戴。鲁王朱檀的这件九旒冕通高18厘米、长49.4厘米、宽30厘米,冕体为西竹丝编织成六边形的网格状冠胎,表面敷罗绢黑漆(多已脱落),镶以金圈、金边;冠的两侧有梅花金穿,贯一金簪。冕的顶部有“綖板”,板前后系垂旒,前后共垂9道旒,每道上9颗五彩玉珠,共用珠162颗,这和鲁荒王朱檀亲王的身份正相应。此件九旒冕是我国存世的唯一一件明初亲王冕冠实物,也是目前国内保存最早的唯一完整的冕实物,可以说填补了历史文物的空缺,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。

6、西汉兵法竹简

西汉兵法竹简,1972年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,现藏于山东博物馆。这套兵法竹简包含《孙子兵法》和《孙膑兵法》,简文书体为早期隶书,写于公元前140~前118年(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)。《孙子兵法》也称《吴孙子》,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军事著作,被誉为“兵学圣典”。《孙膑兵法》,也称《齐孙子》,中国军事著作。此次失传1700多年的《孙膑兵法》与《孙子兵法》同时出土,解开了历史上关于孙子和孙膑其人其书有无的千古之谜,被列为“中华人民共和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”之一,并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、研究价值。21世纪初,评为“中国20世纪(100年)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”。

7、鲁国大玉璧

鲁国大玉璧,战国时期玉璧,1977年出土于山东省济宁曲阜市鲁国故城遗址,为山东博物馆国宝级文物。玉璧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其中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殓葬,这件鲁国大玉璧即为殓葬玉璧。此玉璧扁平体,正圆形,外径32.8厘米,孔径11.6厘米,厚0.6厘米;呈碧绿色,玉质晶莹温润,半透明,油脂光泽。玉璧两面有相同的纹饰,璧面纹饰分为内、中、外三层,内外两层阴线刻有合首双身的龙纹,中间层密布排列均匀的浅浮雕谷纹。此玉璧器形较大,纹饰繁缛精美,线条流畅,工艺纯熟,为国内发现的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,也是迄今所见多层纹饰玉璧的最早遗物,属战国时期玉璧中的精品,在玉璧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。

8、东平汉墓壁画

东平汉墓壁画,东汉时期墓葬壁画,2007年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汉墓出土,现藏于山东博物馆,为山东博物馆十大馆藏之一。此壁画出土于东平汉墓,墓葬内壁画内容丰富,布局匀称合理。其所绘内容有敬献、谒见、斗鸡、宴饮、舞蹈等场面,各类人物形象多达48人。该壁画色彩艳丽,造型比例匀称,线条简练流畅,刻画细腻精美,形态生动逼真,反映出汉代画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绘画技巧,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、保存最完好、内容最丰富、艺术水平最高的汉代壁画,填补了山东地区汉代壁画墓的空白,对于汉代丧葬制度、民间生活习俗、中国绘画史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,也是中国早期绘画作品中的精品之作,在全国也极为罕见。

9、文甲骨

文甲骨指刻在龟甲或兽骨之上的文字,它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,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文字,被称为中国汉字的起源。山东博物馆藏甲骨数量达1.05万余件,其中甲骨一级品达到1032件,其藏量之大、内容之丰、研究价值之高,在全国甲骨收藏单位中皆位居前列,主要来源自罗振玉、孙文澜、王惠堂、加拿大人明义士、德国人柏根氏等著名收藏家的旧藏。所收甲骨一至五期均有,内容丰富,涉及殷商政治制度、王室结构、社会生活、经济生产、方国地理、军事战争、宗教祭祀、文化礼制等方方面面,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、史料价值和学术史研究价值,弥足珍贵。

10、《双松图》

《双松图轴》是清代著名画家郑燮作于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的画作,1954年入藏山东博物馆,现为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。此图纵201厘米,横101厘米,纸本墨笔,是郑板桥中进士第一年送给好友肃翁的作品,图中一远一近两棵松树意寓同学品格高洁,树下有几杆修竹,怪石兰草,更是板桥擅长之笔。画作中的题诗也充分反映了郑燮对于好友肃翁质朴的情谊。该作品书法绘画俱佳,保存品相极好,实属郑氏平生精心之作、得意之作,是板桥难得一见的珍贵作品。

本站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,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用于学习交流,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 dhh0407@outlook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6wyx.com/post/26522.html

发表列表
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